海会寺为省级重点佛寺,坐落于太湖县白云山麓,为唐代古刹。寺背倚白云峰,有清泉飞瀑自云崖而下,响声如雷,因名响水崖。激流绕寺而过,名玉带河,河上有石拱桥,建于宋,名玉带桥。海会寺前殿、中殿毁于文革,近年始恢复旧观。主体建筑为一组仿唐建筑群,红墙黄瓦,在山围绿绕中熠熠生辉,环境清幽宜人。山门匾额“海会寺”系赵朴老所书。
《舆地纪胜》卷四十六载:“白云山在太湖县东三十里,有海会寺,其寺至今存焉。”宋代诗人王之道(宜和六年进士,有《相山集》传世)有《游白云山诲会寺》纪胜:
龙舒富山水,白云又其角。
七峰互回环,仰见天一握。
古木森建幢,苍藤大张幄。
初疑翠黛扫,颇类清玉琢。
飞泉何处来?其势白天落。
舂撞吼雷霆,激射纷雪雹。
田家承下流,伐石竞耕凿。
摇风麦初齐,泛水秋尚弱。
恍若桃花源,误入不容却。
况有古道场,碧瓦红丹扩。
楼台锁烟霞,松杉聚猿鹤。
我柬孟夏初,征衫汗如灌。
消除爱欲恼,澡洗尘土浊。
山神似相留,入夜雨还作。
明朝出山去,欲去更盘薄。
何当赋归来,寄傲酬素约。
当时的白云山海会寺是古树苍藤,遮天蔽日,飞泉瀑布,似雪雹纷飞,狮吼雷鸣。碧瓦红墙被烟霞萦绕,松杉丛中猿鹤相亲,百鸟和鸣,诗人恍如置身桃源胜境,身心为之净化舒畅。这就是宋代白云山海会寺的画卷,宋人尚称之为古寺,那也就是唐代海会寺的旧观了。
宋仁宗天圣十年(1032),太湖知县李淳曾撰《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建经藏记》。(见宋张昊《云谷杂记》)所谓经藏,是藏经阁、藏经楼等专门收藏佛教典籍的处所,也就是皖西南的佛教典籍研究中心,足见海会寺在宋代影响之大。“海会”是什么意思?“海会”一词,出于佛教著名典籍《华严经》。《华严经》上说:“海会者,乃以深广故意。”为佛经做注的人说:“海”比喻德高、数众。于是人们遂把许多高僧会聚在一起叫海会。赵朴老在《访云冈石窟及华严寺》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:仿佛灵山集海会,弟子或坐或立或语或默或悲或欣然。
这里的“海会”就是上面所说的意思。灵山是释迦牟尼讲经之处。朴老是说石窟石像。禅宗在原义的基础上对“海会”做了一些新的解释,禅宗说:僧众到寺院来修行,就好象百川流入大海,归宿和目的都是一样的。于是就把众僧会聚到寺院来修行称为海会。用“海会”名寺院,是把普通名词变成了专有名词,意思是高僧云集,虔诚修行。此后不久,一代高僧、禅宗二十一世白云守端禅师(即白云祖师),在海会寺弘扬佛法,高徒遍各地,为海会寺赢得了辉煌,这和海会寺的丰富典藏是分不开的。
白云守端(1025—1072),系禅宗临济宗八世杨岐方会的法嗣。庆历六年(1046)杨岐方会以临济正脉付守端,守端遂为临济宗九世,守端在海会寺遂将临济正脉付予法演。临济宗的杨岐派在宋、元两代传人日本。在日本镰仓时代禅宗二十四派中,有二十派皆出于杨岐的法系,所以在日本佛教禅宗各派中,杨岐方会、白云守端及其法嗣法演都是很有声名和影响的。近些年日本的教授、学者、禅宗信徒三次来海会寺礼佛、考察、观光,即因缘于此。
守端卒于熙宁五年,有诗呈杨岐方会:
我有名珠一颗,久被尘劳关锁。今朝尘尽光生,照破山河万朵。(《五灯会元》)
守端法嗣、禅宗二十二世、五祖法演至海会寺有诗呈守端:
山前一片闲田地,又手叮咛问祖翁。几度卖来还自买,为怜松竹引清风。
守端有楹联一则:
掀翻海岳求知己;拔乱乾坤见太平。(《五灯会元》)
联意涵盖时空,至今仍有现实意义。
宋著名诗人郭祥正(功甫)于熙宁初年来海会寺参谒守端并赠诗。(诗见郭祥正《青山集》)
明哲学家罗汝芳任太湖知县时有《游海会寺》诗:
山人放鹤去,鹤得山人心。为觅篷壶底,年来水浅深。
白云山麓还有佛塔凌霄、东山古镜、仙人打坐、狮象把口、仙人捧杯、十八罗汉等多处胜迹。海会寺古刻甚多,先毁于咸丰九年太平军与清军争战,再毁于文革。究以该寺源远流长,灯传不绝,近年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,海会寺遂为省重点佛寺,得释妙慧的辛苦经营,其规模与气象均恢复旧观。寺内有千年古树罗汉松一棵,古貌苍颜,枝如虬龙,干如罗汉,传说系唐代高僧手植。
佛殿有联二幅。清浙江省奉化知县、邑人李式金撰:
识破鲁邦上大人,此道中别开生面;参透天竺真佛子,这住处独辟云山。
九华山佛协副会长释慧心撰联:
登白云山,饮聪明泉,得般若智慧,愿众生同成正果;
朝海会寺,发菩提心,开人间净土,祝世界日臻文明。
海内海会寺共有五处,太湖县海会寺建于唐代,一开始即以海会名,得名较其它各寺早。